立即查询
业务查询
感謝你的查詢,我們將會盡快回覆
未能成功提交,謝重新嘗試。
关闭
强积金迎来25周年 展望香港退休储蓄体系

强积金迎来25周年 展望香港退休储蓄体系

香港强制性公积金(强积金/MPF)即将迎来25周年里程碑,作为世界银行「五大支柱退休保障模式」中的第二支柱,为香港市民提供结构性、受规管的退休保障。

自2000年实施以来已发展为覆盖479万成员、资产管理总值达1.34万亿港元的退休保障体系。近年通过持续改革优化,特别是于今年全面启用的「积金易」平台,预计十年可节省300-400亿港元成本,实现效率跃升。

作为香港多支柱退休保障体系的核心,强积金不仅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扮演关键角色,其市场化运作模式更成为亚太地区退休金制度的参考范例。不过,与国际先进市场相比,香港强积金在投资选择多样性、长期回报表现等方面仍有改进空间。

虽然香港人均退休资产仍未及美国、澳洲等成熟市场,但正在稳步增长。2020–2025年,强积金总资产增长了 54%(由港币8680亿元增至1.34万亿元)。根据汇丰银行(HSBC)报告,香港中产阶层退休储备需求约为108万美元,与美国相若。

强积金制度现行采用计划型模式,要求成员自主选择基金。该模式虽能促进市场竞争幷赋予选择权,但也存在投资选项有限、决策门槛过高等结构性局限。未来改革应通过「积金易」平台,简化流程、加强专业指导来提升包容性。同时可参考「职业退休计划」(ORSO)的弹性方案,在保持市场活力的基础上构建更稳健的退休保障体系,满足不同群体的多元化需求。

另外,作为低收入群体最主要的退休储蓄来源,强积金制度形成的多层次退休保障体系尤为重要;而对高收入者而言,受限于每月3000港元供款上限,其保障作用相对有限。因此,面对不同需求,制度应平衡普惠性与个性化,更好地适应香港高生活成本环境下的退休保障需求。然而,由于现行体系缺乏诱因进行额外供款,除了可扣税自愿性供款外,目前制度对成员主动加码供款的诱因较弱。

金融科技发展和年轻世代理财观念的转变正推动全球退休规划变革,香港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应兼顾亚洲传统文化与现代金融需求,促进个人财务安全与退休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双重实现。

目前,香港强积金体系由累积和提领两大计划构成:累积计划当前仅提供300余支核准汇集投资基金(APIFs),较受认可公开基金2000余支选择明显不足,需在维持系统简洁前提下扩大优质资产配置;提领计划则亟待开发将储蓄转为稳定收入的有效工具。面对人口老龄化,改革须建立全周期解决方案,实现个人退休保障与制度稳健发展的双重目标。

未来,强积金需提升其计划的适应性与目标性,以满足成员的多种需求,并通过逐步完善制度来强化香港的国际金融地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