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即查詢
業務查詢
感謝你的查詢,我們將會盡快回覆
未能成功提交,謝重新嘗試。
關閉
强積金迎來25周年 展望香港退休儲蓄體系

强積金迎來25周年 展望香港退休儲蓄體系

香港強製性公積金(强積金/MPF)即將迎來25周年里程碑,作為世界銀行「五大支柱退休保障模式」中的第二支柱,為香港市民提供結構性、受規管的退休保障。

自2000年實施以來已發展爲覆蓋479萬成員、資產管理總值達1.34萬億港元的退休保障體系。近年通過持續改革優化,特別是於今年全面啓用的「積金易」平台,預計十年可節省300-400億港元成本,實現效率躍升。

作爲香港多支柱退休保障體系的核心,强積金不僅在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中扮演關鍵角色,其市場化運作模式更成爲亞太地區退休金制度的參考範例。不過,與國際先進市場相比,香港强積金在投資選擇多樣性、長期回報表現等方面仍有改進空間。

雖然香港人均退休資產仍未及美國、澳洲等成熟市場,但正在穩步增長。2020–2025年,強積金總資產增長了 54%(由港幣8680億元增至1.34萬億元)。根據匯豐銀行(HSBC)報告,香港中產階層退休儲備需求約為108萬美元,與美國相若。

强積金制度現行采用計劃型模式,要求成員自主選擇基金。該模式雖能促進市場競爭幷賦予選擇權,但也存在投資選項有限、决策門檻過高等結構性局限。未來改革應通過「積金易」平台,簡化流程、加强專業指導來提升包容性。同時可參考「職業退休計劃」(ORSO)的彈性方案,在保持市場活力的基礎上構建更穩健的退休保障體系,滿足不同群體的多元化需求。

另外,作爲低收入群體最主要的退休儲蓄來源,强積金制度形成的多層次退休保障體系尤爲重要;而對高收入者而言,受限於每月3000港元供款上限,其保障作用相對有限。因此,面對不同需求,制度應平衡普惠性與個性化,更好地適應香港高生活成本環境下的退休保障需求。然而,由於現行體系缺乏誘因進行額外供款,除了可扣稅自願性供款外,目前制度對成員主動加碼供款的誘因較弱。

金融科技發展和年輕世代理財觀念的轉變正推動全球退休規劃變革,香港監管機構與金融機構應兼顧亞洲傳統文化與現代金融需求,促進個人財務安全與退休制度可持續發展的雙重實現。

目前,香港强積金體系由累積和提領兩大計劃構成:累積計劃當前僅提供300余支核准匯集投資基金(APIFs),較受認可公開基金2000余支選擇明顯不足,需在維持系統簡潔前提下擴大優質資産配置;提領計劃則亟待開發將儲蓄轉爲穩定收入的有效工具。面對人口老齡化,改革須建立全周期解决方案,實現個人退休保障與制度穩健發展的雙重目標。

未來,强積金需提升其計劃的適應性與目標性,以滿足成員的多種需求,幷通過逐步完善制度來强化香港的國際金融地位。